混凝土“癌症”是什么?竟有80%工程人不知道!

混凝土“癌症”是什么?竟有80%工程人不知道!

你听说过混凝土的“癌症”吗?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真实存在的一种现象,在建筑领域,混凝土的重要性无需多言,它堪称现代建筑的基石。然而,这种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项目的材料,却也隐藏着一种难以察觉的危机——被誉为混凝土的“癌症”。这个听起来颇为惊悚的称呼,实际上是指一种被专业人士称为“碱骨料反应(AAR)”的现象。

碱骨料反应,对建筑行业的人士而言,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正如癌症在人体内悄然蔓延,破坏健康细胞一样,碱骨料反应也在不知不觉中侵蚀着混凝土结构的内部。这种“疾病”不仅损害混凝土的整体性能,更会直接缩短其使用寿命,给建筑物带来潜在的安全隐患。

那么,碱骨料反应究竟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影响混凝土的呢?接下来,我们就来深入了解这一“癌症”的成因、机理以及检测和评价方法。

混凝土碱骨料反应(Alkali-Aggregate Reaction, 简称AAR)是一种在混凝土结构中悄然发生的化学过程,其本质在于混凝土孔溶液内的碱与骨料内含的活性成分之间产生的化学反应。这一反应所引发的异常膨胀现象,如同潜伏的病患,对混凝土的性能和耐久性构成持续且长期的威胁。

我们必须认识到,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破坏性远不止于表面开裂那么简单。其真正的危险在于,这种反应是持续不断的。一旦启动,该反应会持续消耗混凝土中的碱性成分和骨料中的活性物质,导致反应影响的区域逐渐扩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连续的反应和膨胀会加剧混凝土裂缝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可能导致整个混凝土结构的灾难性损毁。因此,对混凝土碱骨料反应的理解和预防,对于保护建筑结构的完整性和延长其使用寿命至关重要。

在全球范围内内,混凝土碱骨料反应(AAR)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已不容忽视。以M国为例,据权威统计数据显示,仅因混凝土碱骨料反应所导致的经济损失就已攀升至数十亿美元的惊人数字。这一数字不仅揭示了碱骨料反应的严重性和普遍性,更凸显了预防和治理这一病害的紧迫性。

视线转向我国,情况同样严峻。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由于大量使用了高碱含量的水泥和混凝土外加剂,这使得混凝土中的碱性物质含量相对较高。在此背景下,预计未来我国将面临更为突出的混凝土碱骨料反应问题。这不仅对建筑物的结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同时也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碱骨料反应,这一在混凝土领域中备受关注的问题,实质上是混凝土内含的碱与骨料中的某些活性成分之间发生的一种特殊化学反应。当这种反应发生时,它会对混凝土的结构造成损害,甚至引发开裂和破坏。值得注意的是,混凝土中的碱有多种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水泥、各类掺合料以及外加剂等。

要引发碱骨料反应,必须同时满足三个核心条件。首先,混凝土中必须存在碱,这是反应的发起者;其次,骨料中需要含有能与碱发生反应的活性物质,这是反应的关键参与者;最后,整个反应过程需要在有水的环境下进行,水是这一化学反应的必要媒介。

碱骨料反应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类型:碱硅酸反应(简称ASR)和碱碳酸盐反应(简称ACR)。这两种反应虽然都归属于碱骨料反应的范畴,但它们的反应机制和影响却有所不同。

1、碱硅酸反应(Alkali-Silica Reaction, 简称ASR)

ASR,即碱硅酸反应,是一种在混凝土中发生的特定化学反应。具体来说,它是混凝土内部的碱与砂石骨料中含有的硅质活性组分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引发一种异常膨胀的现象。

这些硅质碱活性组分种类多样,主要包括微晶石英、隐晶石英等,此外还涵盖蛋白石、玉髓、鳞石英、方石英、应变石英以及中酸性火山玻璃体等。这些物质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会与混凝土中的碱发生反应。

ASR反应的产物是一种称为碱硅酸凝胶的物质。这种凝胶具有一个显著的特性,即吸水后会膨胀。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膨胀会逐渐加剧,最终导致混凝土结构的开裂和破坏。这一过程是渐进的,但一旦达到某个临界点,其对混凝土结构的破坏将是灾难性的。

从化学角度来看,ASR反应可以用以下方程式来表示:

(Na++(K+)+SiO2+OH- = Na(K)-Si-H(gel))

这个方程式简洁地描述了ASR反应的基本原理。

2、碱碳酸盐反应(Alkali-Carbonate Reaction, 简称ACR)

ACR,即碱碳酸盐反应,是一种在混凝土内部发生的复杂化学反应。具体来说,它是混凝土中的碱与砂石骨料中的白云石成分发生的一种被称为“去白云石化”的反应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会导致混凝土体积的膨胀,进而可能引发开裂和结构性破坏,还会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和整体性能产生深远影响。

与ASR类似,ACR产生的膨胀裂纹也常呈现出独特的花纹形或地图状特征。然而,与ASR不同的是,在ACR影响的混凝土内部及骨料反应边界区域,并不会形成凝胶状物质。相反,这些区域的反应产物主要是碳酸钙(CaCO3)和氢氧化镁(Mg(OH)2)。

从化学角度来看,ACR的反应过程可以通过以下方程式来表述:

CaMg(CO3)2+2OH- = Mg(OH)2+CaCO3+CO32-

CO32-+Ca(OH)2 = 2OH-+CaCO3

这一连串的反应不仅降低了系统的自由能——从化学热力学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自发进行的过程——而且还促进了离子和水分进入原本受限的空间。这种持续的化学活动会推动反应不断进行,新生的碱会继续与剩余的白云石反应,直到所有的白云石成分被完全消耗。这一过程对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需要在实际工程中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在探究碱骨料反应的过程中,为了确保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我们需要采用多种方法来检测和评价骨料的碱活性。目前,国际公认的检测方法包括快速砂浆棒法、砂浆长度法、混凝土棱柱法、岩相法、化学法、岩石柱法和压蒸法等,这些方法各具特点,共同构成了碱骨料反应检测的完整体系。

1、岩相法

岩相法,这一集料碱活性的鉴定技术,深深植根于矿物学和晶体光学的丰富土壤中。该方法运用了一系列尖端的科学仪器,包括偏光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这些工具如同科研人员的得力助手,帮助他们细致入微地观察和精确鉴定骨料。

在岩相法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得以洞察骨料的内在世界——不仅能清晰识别出骨料的岩石种类,还能深入剖析其结构构造以及矿物成分。这些详尽的观察结果如同指引灯塔,为我们揭示了骨料碱活性的重要线索。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某些特定的岩石矿物,尤其是那些富含硅酸盐的矿物,可能潜藏着较高的碱活性。而岩相法则如同一把精准的钥匙,能够开启这些矿物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准确地识别出这些具有碱活性的矿物,从而做出科学判断,确认骨料是否具有碱活性。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科研的严谨性,也展现了科技在材料研究领域的无穷魅力。

然而,尽管岩相法在鉴定骨料碱活性方面表现出色,但它也存在不容忽视的局限性。岩相法能够为我们提供骨料中可能存在的碱活性矿物的关键信息,这一点无可否认。但是,当我们试图深入探究活性组分的具体含量以及其与膨胀率之间的定量关系时,岩相法则显得力不从心。

为了更全面、准确地了解碱骨料反应,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岩相法。因此,在进行相关研究时,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并采纳多种检测方法。例如,化学法可以帮助我们精确地分析骨料中的化学成分;砂浆棒法、压蒸法则能够模拟不同条件下的碱骨料反应;而混凝土棱柱体法和岩石柱法则有助于我们评估骨料在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性能。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岩相法的操作并非易事。它需要操作人员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技术水平,才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重视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充分发挥岩相法的优势并弥补其不足。

图片

2、化学法

化学法是通过在特定条件下——即80±1℃的环境中,让不同粒径的骨料与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反应24小时——来测试骨料中的SiO2溶出浓度(S)和溶液碱度降低值(R)。具体的评判标准是:如果S大于R且R大于70mmol/L,或者R小于70mmol/L但S大于35加上R的一半,那么该骨料就被认为具有潜在活性,这时就需要进一步通过砂浆棒试验来进行验证。

然而,化学法的一个主要缺陷是,除了二氧化硅之外,还有许多其他物质会对测试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例如,水化硅酸镁、各种碳酸盐(如碳酸铁、方解石、碳酸镁)、铁的氧化物和铝酸盐、沸石、粘土矿物质、石膏以及有机物等,都可能干扰测试结果。实际上,由于硅酸盐质骨料通常由多种矿物组成,特别是在粗岩石骨料中,这种误差几乎是无法避免的。

尽管如此,化学法因其操作简单、反应时间短(仅需24小时)而得到一定的应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只能反映硅质骨料与碱发生化学反应的能力,因此更适用于评价在高碱条件下可能快速膨胀的骨料。由于这些限制,化学法现在主要被用作对骨料活性程度判断的补充依据,并且有逐渐被其他更精确方法取代的趋势。

3、快速砂浆棒法

砂浆棒快速法作为一种便捷而高效的ASR(碱-硅反应)判定手段,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该方法的核心在于制备包含特定骨料的砂浆试件,并在规定的温湿条件下进行标准养护。随后,通过精准测量这些试件的膨胀情况,我们可以对骨料的活性进行初步评估。

具体来说,根据砂浆试件在14天内的膨胀率数据,我们可以划分出三个判断区间。首先,如果试件的膨胀率小于0.1%,那么该骨料可被视为非活性骨料,这意味着它在使用过程中基本不存在发生碱骨料反应的风险。相反,如果膨胀率超过了0.2%,则该骨料被认定为具有潜在危害性反应的活性骨料,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以规避可能的风险。

此外,当砂浆试件的膨胀率落在0.1%至0.2%的范围内时,情况就相对复杂了。这时,我们不能仅仅依赖单一的膨胀率数据来做出判断。为了更准确地确定骨料的活性状态,我们需要结合其他辅助试验的结果,以及对试件的长期观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和评定。这种方法的多维度考量,使得砂浆棒快速法不仅简便快捷,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评估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砂浆棒快速法虽然在工程实践中被广泛采用,但也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和局限性。首先,这种方法的标准相对严格,有时会导致错误的判断。具体来说,由于其评判标准的严格性,某些合格骨料可能会被误判为不合格,从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工期的延误。

其次,砂浆棒快速法在测试过程中,对于慢速膨胀骨料和快速膨胀骨料的测试结果往往处于同一量级,这使得我们难以明确区分低活性骨料和高活性骨料。这一问题在骨料活性判断中尤为重要,因为错误地将低活性骨料判定为高活性,或者将高活性骨料判定为低活性,都可能对工程质量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虽然砂浆棒快速法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骨料筛选方法,用于初步判断骨料的适用性,但作为严格的判定依据则显得不够充分。特别是对于存在疑问的骨料,我们不能仅凭砂浆棒快速法的结果就做出最终判断,而需要进一步通过其他更为精确和全面的试验来进行判定。这样,我们才能确保骨料的质量和工程的可靠性。

4、混凝土棱柱体法

混凝土棱柱体试验法是一种深入且全面的长期检测方法,旨在通过精心制备包含特定骨料的混凝土棱柱体试件,来模拟真实的混凝土结构环境。这些试件将在特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长期养护,以确保试验条件与实际工程环境相吻合。

在为期一年的试验期间,我们将密切观测试件的膨胀情况。这一观测过程至关重要,因为它能直观地反映出碱骨料反应对混凝土结构的潜在影响。通过持续记录和分析试件的膨胀数据,我们可以对骨料的活性进行准确评估。

根据试验结果,如果试件在一年的观测期内膨胀率不小于0.04%,我们则判定该骨料具有危害性反应的活性,这意味着它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可能会引发碱骨料反应,进而对混凝土结构造成损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以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相反,如果试件的膨胀率小于0.04%,我们则可以放心地判定该骨料为非活性骨料。这意味着在使用这种骨料时,不存在发生碱骨料反应的风险,从而保证了混凝土结构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在20世纪60至70年代,研究人员在探索过程中意外发现,混凝土棱柱体法同样适用于检测硅质骨料的碱活性。这一发现为检验传统的碱骨料反应活性提供了新的途径,且无论是对于碱-硅酸反应还是碱-碳酸反应,该方法均展现出了良好的适用性。

值得一提的是,混凝土棱柱体法与实际的混凝土结构特性非常接近,这使得其检测结果更具实际意义。然而,该方法也并非无懈可击。在实际应用中,多个因素都可能对检验的膨胀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例如,试验所采用的水泥细度、选取的水灰比、以及混凝土试件的温湿度养护环境等,这些都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关键因素。此外,混凝土的配合比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它直接关系到试件的力学性能和膨胀特性。

5、砂浆长度法

砂浆长度法,作为一种专业的技术手段,旨在通过精准地测定水泥砂浆试件的长度变化,来深入探究水泥中的碱成分与活性骨料之间的化学反应情况。这一方法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能够有效地鉴定出这些反应所引发的膨胀现象是否存在着潜在的危害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砂浆长度法在应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碱骨料反应时,展现出了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在面对碱-硅酸盐反应以及ASR反应等碱骨料反应速度较快的情况时,该方法能够提供准确、及时的测定结果。然而,当涉及到ADR这一类型的反应时,由于反应机理和速度的差异,砂浆长度法则显得不那么适用,其测定结果可能无法全面反映实际情况。

然而,砂浆长度法也存在几个主要缺点。首先,试验过程中砂浆试块的养护湿度精度对试验结果具有显著影响。湿度的微妙变化可能会导致试块膨胀程度的差异,从而影响对碱骨料反应活性的准确评估。其次,用水量的确定方式也是该方法的一个潜在问题。在砂浆长度法中,用水量通常通过控制流动度来确定。然而,这种确定方式可能会引入误差,因为流动度的测量本身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原材料的性质、搅拌方式等。这些因素的变化可能导致用水量的不准确,进而对实验结论产生较大影响。最后,砂浆长度法的检测周期相对较长。这是因为碱骨料反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来观察试块的膨胀情况。长时间的检测周期可能会限制该方法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特别是在需要快速评估骨料活性的情况下。

该方法所依据的骨料碱活性的膨胀判定规则,主要适用于那些快速反应的骨料。然而,在实际的工程实践中,我们遇到的大部分骨料的膨胀速度及其反应活性,都远低于蛋白石骨料的标准。

这意味着,当我们采用这一方法对普通骨料进行评估时,可能会因为骨料的反应速度过慢,而无法在合理的时间内观察到明显的膨胀变化,从而导致评估结果的失真。

经过长达数年的深入试验与研究,学术界已经对此达成了广泛的共识:砂浆长度法确实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手段,但其适用性主要局限于那些具有高活性和快速膨胀特性的骨料。对于那些膨胀速度较慢的骨料,这一方法则显得力不从心,难以给出准确和及时的评估结果。

6、岩石柱法

岩石柱法,作为一种专业的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于判定骨料的ADR活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它并不适用于评估ASR活性。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将骨料精心制作成φ9mm×35mm的标准化岩石柱,并将其浸泡在浓度为1mol/L的NaOH溶液中。随后,通过精确测定试件的膨胀率,我们能够对其潜在活性进行科学评估。具体而言,若试件在84天的浸泡后膨胀率超过0.1%,我们则判定该骨料具有潜在活性。

然而,岩石柱法虽然有效,但仍建议与混凝土棱柱体法相结合,以获取更为全面和准确的评价。通过这种综合应用的方法,我们可以不仅了解骨料在特定条件下的反应活性,还能更深入地评估其在实际混凝土结构中的长期性能表现。这样的综合评价体系,无疑为工程建设提供了更为坚实的技术支撑和安全保障。

 

7、压蒸法

压蒸法,这一创新的试验技术,最初由南京化工学院的唐明述等人在1983年提出。其试验方法严格遵循《砂、石碱活性快速试验方法》(CECS48-93)的标准流程。在试件成型后的第一天,进行脱模操作,并精确测量其初始尺寸,这是确保后续数据准确性的关键一步。

随后,试件会在100℃的水蒸气中进行为期4小时的蒸养。这一过程旨在模拟实际使用环境中的湿度和温度变化,以加速潜在的碱骨料反应。蒸养结束后,试件会被置于150℃、10%浓度的KOH溶液中,进行长达6小时的高压蒸煮。这一步骤是压蒸法的核心,它能够有效诱发并加速骨料中的碱活性反应,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其活性状态。

经过这一系列处理后,再次测量试件的尺寸,得到其最终的膨胀值。根据行业标准,我们以0.1%作为判定骨料活性的临界值。若试件的膨胀率小于0.1%,则该骨料被判定为非活性的,意味着在实际应用中,它不太可能引发有害的碱骨料反应。相反,如果试件的膨胀率超过0.1%,则该骨料被判定为活性的,这提示我们在使用该骨料时需要特别小心,以防止潜在的工程问题。

图片

 

碱骨料反应的评价流程是一个严谨且逐步深入的过程。它首先依赖于岩相法,这是一种能够初步判断骨料中是否潜在含有碱活性物质的有效手段。若经过仔细分析,骨料中并未发现碱活性成分的存在,那么我们可以明确地将这类骨料归类为非碱活性骨料,从而无需进行更复杂的后续检测。

然而,一旦岩相法检测结果显示骨料中确实存在碱活性成分,或者存在疑似碱活性的迹象,那么评价流程将进入下一个关键阶段。这时,我们需要进一步确定碱活性的具体类型,因为不同类型的碱活性可能需要不同的应对策略和后续检测方法。

在确定碱活性类型后,我们会根据骨料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进行深入检验。对于硅质骨料,我们通常倾向于采用砂浆棒快速法或砂浆长度法,这两种方法都能提供相对快速且准确的结果。此外,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化学法和混凝土棱柱体法也是可选择的检测方法,它们能提供更全面的碱活性评估。

对于碳酸盐质骨料,岩石棱柱体法因其独特的适用性而常被采用。当然,混凝土棱柱体法同样可以应用于这类骨料的检测,特别是在需要更详尽数据支持的情况下。

这些检测标准各具特色,针对不同的检测需求和条件都有其独特的适用性。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每种检测方法的适用领域及其限制,以便能够依据具体状况灵活选择最合适的检测手段。同时,严格遵守相关检测标准和操作规范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检测结果的精确性和可信度,更对有效预防和控制碱骨料反应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图片

总而言之,对于维护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言,深入了解和积极预防被喻为混凝土“癌症”的碱骨料反应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有效地预防和控制这种有害反应的发生,我们必须精心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并严格遵守与之相关的标准和操作规定来执行检测。这样做不仅能够确保我们所得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更能为建筑结构的长期稳固提供坚实保障,从而有力地抵御碱骨料反应带来的潜在威胁。



PS:文章来源于砼界,仅做知识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